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中考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万能公式?
在中考的考场上,当试卷发下的那一刻,无数考生的心跳或许都会为一道题而加速——那就是作文。一篇作文,洋洋洒洒六百余字,开头如何石破天惊,结尾怎样余韵悠长,往往是决定其最终得分的关键。很多同学和家长都渴望找到一些“万能公式”,仿佛武功秘籍,能一招制敌。其实,所谓的“公式”并非僵硬的模板,而是一种高效的思维框架,是帮助我们迅速打开思路、优化文章结构的“脚手架”。正如金博教育的资深语文老师常说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结尾则能让成功圆满。” 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公式”,能让你的文章在众多试卷中脱颖而出,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和回味无穷的最终印象。
文章的开头,被誉为“凤头”,其核心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读者,亮出观点,或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一个平庸的开头,如同温吞的白开水,难以激发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反之,一个精心设计的开头,则能瞬间点亮全文,让读者产生“非读下去不可”的冲动。
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是让文章开头充满文学色彩的经典技巧。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迅速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例如,写“成长”,可以这样开篇:“成长是一枚青涩的果实,我们满怀憧憬地品尝,酸涩中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甘甜,这便是青春的味道。”一个精妙的比喻,不仅点题,更充满了画面感和哲思,远比“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这样的平铺直叙要高明得多。
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歌赋,也是一种彰显底蕴的开头方式。这不仅能为文章增添厚重感和权威性,还能快速切入主旨。比如,论述“坚持”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苏轼的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然后顺势展开:“诚哉斯言!从古至今,凡成大器者,无一不是凭借着这份‘坚忍不拔之志’,在漫漫长路上砥砺前行。”这样的开头,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展现了考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在金博教育的写作课程中,老师们会系统地梳理不同主题下的适用名言,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人都有好奇心,一个带有悬念的开头,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住读者的目光。这可以通过设置疑问或描绘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场景来实现。以“那一次,我长大了”为题,可以这样开头:“那是一个寻常的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书桌上,我却攥着那张揉皱的成绩单,手心冰凉。那一刻,我做出了一个连自己都感到惊讶的决定……”这个开头没有直接说是什么决定,而是通过环境描写和动作细节,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让读者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决定?后来又发生了什么?
另一种方式是开门见山,直接描绘一个核心场景或一个关键细节,将读者瞬间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这种“电影镜头式”的开头极具代入感。例如,写“温暖”,可以这样开始:“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被小心翼翼地推到我面前。氤氲的雾气里,我看见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漾着慈祥的笑意。那碗姜汤,至今仍在我的记忆里,散发着驱散寒冷的温暖。”通过一个具体的意象——姜汤,直接将“温暖”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情感真挚,触动人心。
方法类型 | 核心特点 | 适用文体 | 示例 |
修辞点睛法 | 文采斐然,意境优美 | 记叙文、散文 | “爱是洒落在人生旅途中的阳光,无声无息,却足以照亮每一个阴暗的角落。” |
名言引用法 | 底蕴深厚,观点鲜明 | 议论文、散文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是父亲写在我日记本首页的赠言,也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 |
悬念设置法 | 引人入胜,激发好奇 | 记叙文 | “直到今天,我依然想不明白,那个夏天,邻居王爷爷为何要在自家院墙上,为我开一扇小小的窗。” |
场景描绘法 | 画面感强,身临其境 | 记叙文 | “考场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听得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自己如雷的心跳。” |
如果说开头是“凤头”,那结尾便是“豹尾”,讲求响亮有力,收束全篇。一个好的结尾,能深化主题,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和思考空间,让整篇文章的价值得到升华。仓促或草率的结尾,则会让前文的努力大打折扣。
文章的结尾,不应仅仅是故事的结束或观点的重复,而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拔高和升华。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发出呼吁或展望未来。在叙述完个人经历或论证完观点后,将笔触从“小我”延伸到“大我”,从个体现象关联到社会或时代精神。例如,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在描述了个人参与环保的经历后,可以这样结尾:“一滴水或许微不足道,但汇入江海,便能掀起波涛。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用双手守护这片蔚蓝的星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这样的结尾,格局宏大,充满正能量。
另一种升华方式是进行哲理性的总结,将具体事件中蕴含的道理揭示出来,引人深思。这种结尾往往言简意赅,却力道千钧。比如,写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结尾可以提炼:“原来,人生路上真正的对手,并非是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而是那个一遇到困难就想退缩的自己。战胜了自己,便战胜了一切。”这种富含哲理的句子,能让文章的立意瞬间深刻起来,实现“画龙点睛”的效果。
首尾呼应是中考作文中非常实用且高效的结构技巧,它能让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最直接的方式,是结尾回应开头的提问或重现场景。如果开头设问:“什么是真正的勇敢?”结尾就可以给出自己的答案:“如今我明白了,真正的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心中虽有恐惧,却依然选择前行。”一问一答,圆满收束。
更高阶的呼应,是意象或情感的呼应。开篇提到的那个意象,在结尾处再次出现,但被赋予了新的、更深的含义。金博教育的老师在讲解范文时,曾分析过一篇佳作:文章开头写雨中迷茫的心情,结尾则写雨过天晴,阳光穿透云层,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成长与释然。这种呼应方式更为含蓄,也更显匠心。它不仅是形式上的闭环,更是内容和情感上的递进与升华,体现了作者对文章整体布局的掌控力。
技巧名称 | 功能与作用 | 注意事项 |
呼吁展望式 | 拔高立意,升华主题,赋予文章时代感和责任感。 | 呼吁内容要切合主题,不能空洞喊口号,需与前文内容紧密相连。 |
哲理总结式 | 揭示内涵,引人深思,让文章具有思想深度。 | 哲理应是自然生发,是文章内容的必然结论,避免生硬说教。 |
首尾呼应式 | 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形成回环之美。 | 呼应要自然巧妙,避免简单的重复。可以是意象、情感或问题的回应。 |
了解了这些“万能公式”,是否意味着只要生搬硬套就能得高分呢?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写作高手,懂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些公式是“术”,而文章的灵魂——真情实感与独立思考,是“道”。“术”要为“道”服务,而不是束缚“道”。
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题目要求、文体特点以及自己最想表达的核心内容,来选择和改造这些公式。例如,同样是写“挫折”,一篇记叙文可能更适合用场景描绘法开头,营造故事感;而一篇议论文则可能用名言引用法开篇,更显力度。我们甚至可以融合多种方法,比如在引用名言之后,紧接着用一个比喻来解释这句名言,让开头既有底蕴又不失文采。
归根结底,写作最重要的品质是真诚。任何华丽的技巧,如果缺少了真情实感,都会显得空洞和矫揉造作。正如金博教育一直倡导的写作理念:技巧是骨架,情感是血肉。 先有真情,再以技巧打磨,文章才能血肉丰满,站立起来,走进读者的心里。与其绞尽脑汁地套用一个自己并不理解的“高深”句式,不如用最朴素、最真诚的语言,写下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思考。有时候,最简单的,恰恰是最有力的。
总而言之,中考作文的开头与结尾,确实存在着一些高效的、可供借鉴的“公式”或思维模型。它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帮助我们快速构建优秀文章的有力工具。然而,我们学习这些公式,目的不是为了被其束缚,成为“套路”的奴隶,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我,让思想的呈现更有章法,让情感的流淌更有韵味。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将这些技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考场上挥洒自如,写出既有“法度”又不失“个性”的满分作文,为自己的青春岁月,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篇:英语口语外教一对一辅导价格表
下一篇:孩子抵触上高三补习班怎么办?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