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怎样帮助初二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
初二是整个中学阶段的“承上启下”期,学生们的心智逐渐成熟,对世界的认知也愈发深刻。然而,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发现,这个时期的孩子在写作上常常会遇到一个共同的瓶颈——“没东西可写”。面对作文题目,他们要么抓耳挠腮,半天憋不出一个字;要么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瘪,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究其原因,并非是孩子们缺乏才华,而是在于他们日常积累的“料”太少。作文好比是做饭,再巧的厨师,没有米也做不出一顿香喷喷的饭。因此,如何引导初二学生打开感官,做生活的有心人,从而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便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生活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并非如想象中那般单调,学校、家庭、社会,处处都有值得书写的风景和故事。关键在于,要引导他们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细腻的心。
我们需要教导学生,观察不仅仅是“看”,更是“看”进去。它要求调动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官,去全面地感知事物。比如,同样是写春天,不能只停留在“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草儿绿了”这种表层认知上。要引导他们去细看花的形态,是一朵朵含苞待放,还是已经热烈盛开?颜色是单一的粉,还是带着渐变的深红?凑近去闻,花香是浓郁的,还是清淡的?用手触摸花瓣,是丝滑的,还是带着些许绒毛质感?甚至可以引导他们去听,春风吹过树梢的声音,蜜蜂采蜜的嗡嗡声。这样立体、多维度的观察,才能让描写对象在纸上“活”起来。
在金博教育的语文课程中,老师们常常会设计一些有趣的观察任务,比如“一片叶子的旅行”、“窗外十分钟”等,鼓励学生们将目光聚焦于平日里被忽略的细节。建议家长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引导,比如在饭桌上,可以和孩子聊聊今天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引导他描述某个同学的穿着、某个老师的口头禅;在周末散步时,可以一起观察街边的店铺、行人的表情。并鼓励孩子准备一个“生活观察日记本”,不必长篇大论,哪怕只是几句随感、一个有趣的场景速写,日积月累,都将成为宝贵的素材库。
作文的灵魂在于“情”。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辞藻再华丽也无法打动人心。初二学生正处于情感的勃发期,内心世界丰富而敏感,有对友谊的珍视,有对未来的迷茫,有成长的烦恼,也有小小的确幸。这些真实的情感体验,是写作中最宝贵的财富。
要鼓励孩子们勇敢地面对并记录自己的情绪。无论是考试失利后的沮丧,被朋友误解时的委屈,还是帮助他人后获得的快乐,取得进步时的自豪,都值得被记录下来。这些情绪的碎片,不仅是情绪的出口,更是未来写作时可以调用的“情感素材”。当需要描写“悲伤”时,他能回想起自己曾经某个具体时刻的感受——是胸口发闷,还是眼眶酸涩?当需要表达“喜悦”时,他也能记起那种发自内心的、想要与全世界分享的激动。这样的描写,远比空泛的形容词来得更加真切、动人。
杜甫曾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积累素材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一本好书,就是一个浓缩的世界,它能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体验不同的人生,了解广阔的天地,学习大师的语言和思想。
阅读不能有“偏食症”。要鼓励学生们广泛涉猎,文学名著、历史传记、科普读物、时事评论等都应有所接触。文学名著能让他们领略语言之美,学习人物塑造和情节构建;历史传记可以让他们与伟人对话,感悟人生智慧;科普读物则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逻辑思维;时事评论则帮助他们紧跟时代,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广泛的阅读,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想深度,为写作提供厚实的文化底蕴。
下面是一份为初二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示例,旨在实现文理兼顾、古今中外结合:
类别 | 推荐书目 | 阅读价值 |
---|---|---|
中国古典文学 | 《朝花夕拾》、《城南旧事》、《骆驼祥子》 | 感受时代变迁,学习叙事与白描手法 |
外国经典文学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小王子》、《老人与海》 | 体验不同文化,感悟生命与人性 |
历史科普 | 《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儿》、《时间简史》 | 建立历史观,培养科学精神与逻辑思维 |
人物传记 | 《苏东坡传》、《名人传》 | 学习榜样力量,思考人生价值 |
阅读不仅要追求“量”,更要注重“质”。对于一些经典篇目,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精读”。所谓精读,就是要逐字逐句地品味,思考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妙,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之巧,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哲理。比如,读到一句精彩的比喻,可以停下来想一想,这个比喻好在哪里?如果换一种说法,效果会不会打折扣?
“不动笔墨不读书”。精读的过程中,一定要配合摘抄。准备一个专门的“摘抄本”,将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好段,以及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记录下来。这个摘抄本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可以将摘抄内容进行分类,如“写景”、“状物”、“抒情”、“议论”等,方便日后查阅和使用。当写作需要某个场景的描写时,翻一翻摘抄本,或许就能激发出新的灵感。这个过程看似笨拙,却是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储备的最有效方法。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影、纪录片、新闻、播客等各种多媒体资源,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素材。善用这些资源,能让素材积累的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
优秀的影视作品,尤其是纪录片和经典电影,是极佳的写作素材库。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如《航拍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其精美的画面和富有诗意的解说词,本身就是绝佳的写景状物范本。而经典的电影作品,如《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其跌宕起伏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思想,都能够为学生提供关于人性、命运、理想的深刻思考,成为议论文中强有力的论据。
建议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不仅仅是当作娱乐,更要带着思考去看。可以准备一个“观影笔记”,记录下故事梗概、印象深刻的角色、触动自己的台词或画面,并写下自己的观后感。思考一下: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我最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这种深度的思考和记录,能将短暂的观影体验,沉淀为长久的写作财富。
作文,尤其是议论文,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辨能力。关注新闻时事,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途径。每天花上十几分钟,通过官方新闻客户端、报纸等渠道,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从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到奥运健儿的奋力拼搏,再到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这些都是鲜活的、具有时代感的写作素材。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不能只停留在“知道”层面,更要引导他们去“思考”。可以利用表格等方式,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结构化分析,从而提炼观点:
分析维度 | 分析内容(示例:某地举办“城市读书节”) | 可用写作角度 |
---|---|---|
事件概述 | 某城市为了推广全民阅读,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读书节活动,包括名人讲座、好书换购、亲子阅读等。 | 记叙文: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
各方反响 | 市民积极参与,媒体正面报道,但也存在部分活动形式化的问题。 | 议论文素材:论文化活动如何避免形式主义 |
背后原因/意义 |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营造书香社会氛围,应对数字化阅读的冲击。 | 议论文素材:论传统阅读在当代的价值 |
个人思考/联想 | 联想到自己参与过的读书活动,思考如何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抒情散文:我与书的故事 |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在面对“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等宏大主题时,就不会感到空洞无物,而是能够引经据典,言之有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身实践和体验所带来的感悟,是任何间接学习都无法替代的。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丰富的实践活动是激发写作灵感、深化情感体验的最佳方式。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比如去敬老院陪伴老人、去社区打扫卫生;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比如辩论社、文学社;参与一些职业体验活动等。在金博教育,我们同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会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多样的社会实践中。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思考。
比如,在敬老院里,他可能第一次直面“衰老”与“孤独”,从而对生命产生更深的敬畏;在团队合作中,他可能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和“沟通”的重要性。这些亲身经历,都会成为他笔下独一无二的故事。当他再写“奉献”时,想到的就不再是雷锋,而是自己在敬老院为老人梳头时,老人脸上露出的慈祥笑容。
有机会的话,多带孩子去“行万里路”。旅行的意义不仅在于欣赏风景,更在于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去古都,可以触摸历史的脉搏;去山川,可以感受自然的壮丽;去乡村,可以体验田园的宁静。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全方位的感官盛宴。
在旅行中,要鼓励孩子多听、多看、多问、多记。可以写旅行日记,用文字记录下每天的见闻和感受;可以带上画笔,将美丽的风景速写下来;也可以拿起相机,定格那些动人的瞬间。这些一手资料,远比从书本上看来的描写要生动百倍。当作文需要描写一座山时,他脑海中浮现的,将是自己曾攀登过的那座山峰的巍峨与险峻,笔下的文字自然会充满力量。
总而言之,帮助初二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智慧的系统工程。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将功夫下在平时。我们需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观察,于阅读中汲取,向世界去探索,在实践中感悟。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一个立体、多元的素材金字塔。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不必过分焦虑,更不要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施加压力。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引路人和陪伴者,用鼓励和启发,去点燃孩子内心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当一个孩子真正开始用心感受生活,用脑思考世界时,那些丰富的、鲜活的、深刻的作文素材,便会如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汇入他的笔端,最终奔涌成一片壮阔的文学海洋。
下一篇:初中历史一对一辅导价格是多少?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