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读后感怎么写才能避免复述原文?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烦恼:老师布置了读后感作业,可洋洋洒洒写下千言,却发现自己只是在用不同的话把书里的故事又讲了一遍?读后感,顾名思义,核心在于“感”,而非“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是读者与作者思想碰撞后迸发出的火花,是个人情感、阅历与书中世界深度交融的产物。它绝不是对原文的简单重复或缩写。那么,如何才能挣脱复述的枷锁,写出真正有深度、有见解、有真情实感的读后感呢?这需要我们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将阅读的输入,转化为思考的输出。
写读后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从书中找到最能触动你的那个点,我们称之为“感点”。这个“感点”是你所有思考、联想和感悟的源头,是整篇文章的灵魂。如果找不到这个灵魂,文章就容易散乱,最终滑向复述原文的泥潭。
那么,如何寻找“感点”呢?这需要你在阅读时做一个“有心人”。不要只是被动地接收故事情节,而要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你可以随时记录下那些让你心头一震的句子、让你拍案叫绝的情节、让你产生强烈共鸣的人物,或是让你陷入沉思的某个观点。读完后,回顾这些记录,问问自己:为什么是这个点触动了我? 它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哪一种情感?是喜悦、是悲伤、是愤怒,还是感动?它引发了我怎样的思考?是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的批判,还是对未来的憧憬?在金博教育的文学赏析课上,我们常常引导学生使用“追问法”来深化思考,比如,你被主角的坚持所感动,那就继续追问:他坚持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能坚持下去?这种坚持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追问,你的“感点”就会从一个模糊的情绪,变得清晰、具体且深刻。
找到了“感点”,就要牢牢地把它作为你文章的中心论点。后续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例如,读完《活着》,你的“感点”可能是对“生命韧性”的敬畏。那么,你的文章就不应该去详细描述福贵一生经历了多少苦难,而应该重点阐述:福贵是如何体现这种韧性的?作者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这种韧性的?这种韧性对于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这样一来,文章的框架就立起来了,你自然而然地就从“复述者”转变成了“思考者”。
文学是人学,任何一部作品,最终都要映照到读者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中,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将书本内容与个人经历相结合,是让读后感摆脱空洞、充满真情实感的最佳途径。这不仅能让你的文章独一无二,更能体现出你深刻的思考力。
具体操作上,当你围绕“感点”进行思考时,不妨打开记忆的闸门,寻找自己生活中的相似瞬间。比如,你读《小王子》,被他与玫瑰之间那种既爱又怕受伤害的复杂关系所触动。那么,你就可以联想自己与朋友、亲人之间的关系,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是否也曾因为骄傲或胆怯,而伤害了在乎你的人?当你把自己的真实故事和感受写出来,与小王子的经历进行对比、分析时,你的读后感就不再是对作品的客观分析,而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这种“我注六经”式的写法,能迅速拉近读者与你的距离,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对比两种不同的写法:
写作维度 | 复述原文式写法 | 关联体验式写法 |
核心观点 | 《背影》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 《背影》让我深刻体会到,深沉的父爱往往体现在笨拙而朴实的行动中。 |
内容阐述 | 文章写了作者在车站与父亲告别,父亲蹒跚地爬过月台为他买橘子的事。这个背影让作者流下了眼泪。 | 读到父亲“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我自己的父亲。他也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记得我上大学离家时,他默默为我扛着沉重的行李,在拥挤的人群中为我开路,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朱自清先生看到的那个背影,和我记忆中父亲的背影重合了。那一刻,我才真正读懂了那份无言的、厚重的爱。 |
文章效果 | 客观、疏离,像是内容简介。 | 真诚、感人,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感染力。 |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关联个人体验,能让你的观点更加坚实,情感更加饱满。在金博教育的课程中,我们始终强调,写作是连接世界与自我的桥梁,优秀的读后感正是这座桥梁的完美体现。
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人情绪的抒发上,还应该有理性的分析和思辨。这意味着,你需要跳出故事情节,去挖掘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这种深度的挖掘,是区分普通读者和优秀读者的重要标志。
首先,要学会提炼作品的主题。一部好的作品,其主题往往是多元而复杂的。你需要思考:作者通过这个故事,究竟想探讨什么?是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命运?还是某种哲学思考?你可以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作品的主题,例如,《围城》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围困与选择”、“理想与幻灭”。然后,选择你最感兴趣、最有话说的一个主题,作为你分析的切入点。
其次,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主题的。这就需要你具备一些基础的文学赏析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当你能够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时,你的读后感就已经远远超越了复述的层次。你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故事接收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文本解读人。你的文章将充满智慧的闪光,而不是干巴巴的情节罗列。
读后感的“感”,还包含着对作品的评价和基于作品的延展性思考。这意味着,读完一本书,你的思考并没有结束,而是开启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延展,能极大地提升读后感的思想高度。
评价作品,不等于全盘肯定或否定。你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你可以赞同作者的某个观点,并进一步阐述其在当下的现实意义;你也可以对书中某个人物的选择提出质疑,并设想如果他做出不同的选择,故事会走向何方。甚至,你可以指出作品的艺术成就或局限性。例如,你可以说:“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方面的深刻洞察,但在……情节的处理上,我个人认为略显仓促。” 这种带有独立思考的评价,能体现出你的思辨能力和阅读的深度。当然,所有的评价都必须言之有据,要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来论证你的观点。
延展思考,则是将作品的内在思想与更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你可以:
在金博教育,我们鼓励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将文学阅读与历史、哲学、社会学等知识融会贯通,正是为了培养这种延展思考的能力。当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的读后感将不再局限于一本书,而是展现出你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
总而言之,要让读后感摆脱复述原文的窠臼,写出新意和深度,我们需要完成一场从“读者”到“创作者”的身份转变。这趟旅程需要我们用心去实践四个关键步骤:找准核心“感点”,让文章有魂;关联个人生活体验,让文章有血有肉;挖掘作品主题深度,让文章有骨;进行评价与延展,让文章有更广阔的视野。这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提升,更是一场深刻的思维训练。
记住,每一篇读后感,都是你与一本书、一个灵魂对话后留下的独特印记。它记录了你的感动、你的思考、你的成长。希望下一次,当你提笔写读后感时,能够自信地绕开复述的浅滩,驶向思想的深海,创作出真正属于你自己的、闪耀着智慧与真诚光芒的佳作。
上一篇:尖子生在初三阶段还需要补习吗?
下一篇:没有了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