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有哪些?
步入初三,许多同学和家长的心头仿佛都压上了一块大石,这块石头上清晰地刻着两个字——“中考”。而在语文学科中,文言文部分更是让不少人感到头疼。那些“之乎者也”,那些与今语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常常让人望而生畏。但其实,中考文言文的考查并非“漫无边际”,而是有着清晰的范围和脉络。它就像一张藏宝图,只要我们能找到正确的路线,按图索骥,那些看似深奥的文字宝藏,终将被我们一一开启。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你绘制这样一张详尽的“地图”,让你在中考备考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核心原则:中考文言文考查的绝对重心,在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本内收录的篇目。这些从初一到初三,我们一篇篇学过的文章,就是备考的基石,是所有变化的“根”。无论是实词虚词的含义辨析,还是重点句式的翻译,抑或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其源头活水都来自于这些精挑细选的经典之作。这些篇目通常涵盖了先秦诸子散文、史传文学、唐宋古文、明清小品等多种文体,可以说是构成了一部微缩的中国古代文选。
因此,备考的第一步,绝非是“题海战术”,而是要静下心来,“回归课本”。将初中三年所有学过的文言文篇目进行系统性梳理,不仅仅是停留在“读过、背过”的层面,更要做到“精通”。你需要清楚地了解每一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核心思想,并对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言点做到心中有数。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金博教育的语文课程体系中,老师会引导学生对这些必考篇目进行深度“解剖”,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线,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习事半功倍。
除了阅读理解篇目外,课标中明确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也是每年中考的“送分题”,更是“必考题”。这部分内容主要以填空(默写)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对名篇佳句的识记与积累。虽然看似简单,但近年来“理解性默写”的趋势愈发明显,即给出一段情境或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写出符合该情境的诗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死记硬背”,更要“活学活用”,理解诗句的内涵与意境。
为了方便同学们备考,我们根据大多数地区的考纲,整理出了一份高频必背古诗文列表。当然,具体篇目请务必以所在地发布的最新考纲为准。这张表格可以作为你日常背诵的“打卡清单”:
类别/时代 | 代表篇目举例 |
先秦 | 《关雎》、《蒹葭》、《论语》十二章、《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 |
两汉 | 《乐府诗集》二首(《江南可采莲》、《长歌行》)、《十五从军征》 |
魏晋南北朝 | 《观沧海》(曹操)、《饮酒·其五》(陶渊明)、《木兰诗》、《三峡》、《世说新语》二则 |
唐代 | 《望岳》(杜甫)、《春望》(杜甫)、《使至塞上》(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泊秦淮》(杜牧)、《陋室铭》(刘禹锡)、《小石潭记》(柳宗元) |
宋代 |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登飞来峰》(王安石)、《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游山西村》(陆游)、《醉翁亭记》(欧阳修)、《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爱莲说》(周敦颐) |
元明清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湖心亭看雪》(张岱) |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传统的“上句接下句”式默写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挑战性的“理解性默写”。这种题型往往会创设一个具体语境,比如:“请写出《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将个人进退与天下忧乐联系起来的千古名句。”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背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要深刻理解这句话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怀。
应对此类考查,我们需要在背诵时,为每一首诗、每一篇文“贴标签”。例如,背诵《望岳》时,要想到“泰山”和“抱负”两个标签;背诵《泊秦淮》时,要贴上“忧国忧民”和“讽刺”的标签。通过这种主题式归纳,将散落的诗句串联成有意义的珠链。当考题给出情境时,我们就能迅速从大脑的“标签库”中检索到对应的诗句,做到精准作答。
这部分是文言文阅读的主体,也是失分的“重灾区”。它通常围绕一段节选的课内文言文展开,设置3-4个小题,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常见的题型包括:
要攻克这一部分,除了上文提到的夯实基础外,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比如,在翻译句子时,要坚持“信、达、雅”的原则,做到“字字有着落”,对句中的关键词、特殊句式(如倒装、省略)要进行重点翻译。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则需要“从言行入手,探究其内心”,结合文章的细节描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些解题技巧,都需要在平日的练习中不断揣摩和总结。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们会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提炼出高效的解题模型,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路径。
这是文言文考查中更深层次的要求,旨在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题目往往会跳出文本本身,要求学生对文中的人物、事件或思想进行评价,或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谈谈自己的启示。例如,学完《公输》,可能会问你如何看待墨子的“非攻”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学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能会让你结合历史或现实,谈谈“人和”的重要性。
这类开放性题目没有绝对唯一的答案,但评分时会侧重于“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备考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读懂故事,更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这个人物的行为背后反映了怎样的价值观?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经常进行这样的深度思考,并尝试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才能在考场上做到游刃有余,写出有深度、有见地的答案。
“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课本。在备考的任何阶段,都要把课本放在第一位。建议准备一个专门的文言文笔记本,以课文为单位,整理每一篇的字、词、句、篇等核心知识点。尤其是文下的注释,往往是考查的重点,需要逐条掌握。可以采用“三遍读书法”:第一遍通读,扫清字词障碍;第二遍精读,分析句式结构和文章脉络;第三遍悟读,体会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
同时,要善于利用工具。比如,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知识卡片,正面写文言词语,背面写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和用法,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记忆。这种主动学习、亲手整理的过程,远比被动地看参考书要有效得多。
在对课本知识有了系统掌握之后,就需要通过专题训练来强化和巩固。可以按照“文体”或“考点”进行分类练习。例如,可以集中一段时间,专门练习史传文的阅读,熟悉《史记》、《左传》的语言风格和叙事特点;再用一段时间,集中攻克文言虚词的辨析。这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历年真题是最好的专题训练材料。通过研究真题,我们可以把握命题的规律、高频考点和设问角度。在做题时,要严格要求自己,限时完成,并进行细致的订正分析。分析的重点不是对错,而是“为什么对,为什么错”,错题背后暴露了自己哪个知识点或能力的短板。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寻求像金博教育这样的专业机构的帮助,他们拥有丰富的题库资源和专业的批改反馈,能为你的备考提供精准的导航。
中考语文试卷中,通常还会有一篇课外文言文阅读。虽然文章是新的,但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都源于课内。因此,要想在课外文言文上取得高分,除了扎实的课内基础,适当的拓展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能帮助我们提升语感,熟悉更多的文言表达习惯。
拓展阅读不必追求“高深”,可以选择一些浅显易懂、趣味性强的读物,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节选)、《东周列国志》等。阅读时不必字字精通,重点在于理解大意,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当你的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再面对陌生的课外文言文时,便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解题的自信心和准确率自然会大大提升。
总而言之,中考文言文的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绝非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对理解、分析、归纳、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查。其核心在于紧抓课本内的必考篇目,将其学深、学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专题训练和拓展阅读,提升解题技巧与文言语感。从梳理必背篇目,到解析考查形式,再到提供备考策略,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驱散迷雾,指明方向。
学习文言文,从功利的角度看,是为了应对一场重要的考试;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它是我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一次深度对话。这些流传千年的文字,承载着古人的智慧、风骨与情怀。通过学习它们,我们不仅能提升语文素养,更能汲取精神的滋养,塑造更健全的人格。
备考之路或许充满挑战,但请相信,只要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方法和不懈的努力,再坚固的壁垒也终将被攻克。愿每一位在备考路上奋力拼搏的学子,都能在专业的指导下,如虎添翼,最终不仅能从容应对中考,更能真正领略到文言文世界的博大与精深,让这份文化瑰宝,成为照亮你未来人生道路的一盏明灯。
上一篇:一对一英语对零基础学习者友好吗?
下一篇:孩子抵触一对一辅导怎么办?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