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0985555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如何在辅导中教会孩子画图解题?

如何在辅导中教会孩子画图解题?

2025-09-29 16:30:58

在辅导孩子学习,尤其是数学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一道看似简单的应用题,孩子读了一遍又一遍,眉头紧锁,却迟迟无法下笔。他们不是不认识字,也不是不会基本的计算,而是被题目中抽象的文字关系绕晕了。这时,如果我们引导孩子,“宝贝,别急,我们把题目里的故事画出来,看看会发生什么?”或许就能打开一扇新的大门。画图解题,正是这样一种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的魔法。它不仅仅是一种解题技巧,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数感、理解逻辑关系,将复杂的难题拆解成一目了然的图像。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在辅导中系统地教会孩子画图解题,让这种强大的工具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得力助手。

一、培养画图意识

在教会孩子任何具体方法之前,首要任务是让他们从心底里接纳和认可“画图”是一种有效且有趣的学习工具。这需要我们耐心引导,将画图的种子根植于孩子的日常学习习惯之中。

从具象到抽象的桥梁

儿童的思维发展遵循着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直接处理文字和数字符号是困难的,但他们对图像和具体事物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画图,正是连接具体事物与抽象符号之间的完美桥梁。例如,在学习加法时,与其反复念叨“3+2=5”,不如让孩子画出3个苹果,再画出2个苹果,然后数一数总共有几个。这个过程,就是将抽象的数字“3”和“2”与具体的苹果图像对应起来,运算过程也变得直观可见。

在辅导中,我们可以刻意地从生活场景入手。比如,“妈妈买了5个桃子,爸爸买了4个,一共有几个?”就可以引导孩子画出代表妈妈和爸爸的桃子。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这种“画实物”的方式可以逐渐过渡到更具示意性的“画符号”。比如用圆圈代表人,用线段代表路程。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渐进式的引导,能够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习惯用图形来思考问题,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图示(如线段图、集合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鼓励大胆随意的涂鸦

很多孩子不敢画,是担心自己“画不好”、“画得不像”。我们必须向孩子传递一个核心信息:解题的图,目的在于表达思路,而不是艺术创作。画得是方是圆、是丑是美,都无关紧要,关键在于能否清晰地反映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逻辑结构。一辆汽车可以是一个方框,一条小狗可以是一个圆圈,只要孩子自己明白这个符号代表什么,并且能用它来辅助思考,这个图就是成功的。

为了打消孩子的顾虑,我们可以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给孩子准备好纸笔,甚至是一块小白板和几支彩色画笔,鼓励他们“随手画”。当孩子解题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说:“没关系,我们一起画个草稿图分析一下。”并率先画出自己的“丑丑”的示意图,用行动告诉孩子,重点是思维,不是画工。在金博教育一对一辅导中,老师们常常和学生一起在草稿纸上涂鸦,这种平等的、共同探索的姿态,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尝试的勇气。

二、掌握核心图示法

当孩子建立了画图的意识后,我们就可以系统地介绍一些经典且高效的图示方法。其中,线段图和集合图是应用最为广泛、解决问题能力最强的两种,需要作为重点进行教学。

无所不能的线段图

线段图堪称小学数学应用题的“万能钥匙”。它通过线段的长短、位置关系,能够直观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和差、倍数等关系。无论是和差问题、倍数问题,还是复杂的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线段图都能大显身手,将题目中隐藏的关系清晰地暴露出来。

教授线段图时,要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先从最基本的“和差问题”开始。例如,“哥哥和弟弟共有20本书,哥哥比弟弟多4本,两人各有多少本?”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画两条线段,一条代表哥哥,一条代表弟弟。因为哥哥多,所以代表哥哥的线段要更长一些,多出来的部分标注为“4”。两条线段的总长是“20”。看着图,孩子就很容易想到,如果从总数中减去多出来的4本,剩下的就是两个弟弟的数量,问题便迎刃而解。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表格,展示了不同问题类型如何用线段图来表示:

问题类型 线段图核心画法 关键点
和差问题 画两条有长短差异的线段,标注总和与差值。 对齐一端,清晰标出“多”或“少”的部分。
倍数问题 画一条标准量(1倍量)的线段,另一条线段是它的几倍长。 将1倍量画成若干等份,便于理解倍数关系。
行程问题(相遇) 画一条长线段代表总路程,用两个箭头从两端向中间汇合。 箭头长度代表各自走的路程,汇合点即相遇点。
行程问题(追及) 画一前一后两个箭头同向出发,后一个箭头更长,追上并超过前一个。 起点不同,终点相同。初始的距离差是关键。

处理重叠的集合图

当题目中出现“既……又……”、“或者……或者……”这类描述,涉及到几个群体之间有重叠部分时,集合图(通常指韦恩图)就是最理想的工具。它用封闭的曲线(通常是圆形)来表示一个集合,圆与圆之间的重叠部分,就代表了共同拥有的元素。

例如一道经典的题目:“班里有30人,其中20人参加了美术小组,15人参加了音乐小组,有8人两个小组都参加了。问有多少人两个小组都没参加?”只看文字,孩子很容易被绕进去,甚至会错误地将20和15直接相加。但如果我们引导他画两个相交的圆圈,一个代表美术组,一个代表音乐组,逻辑就立刻清晰了。先把两个都参加的8人填在中间重叠的部分,然后就能算出只参加美术组的有20-8=12人,只参加音乐组的有15-8=7人。最后用总人数30减去这三部分的人数(12+7+8),就得到了两个小组都没参加的人数。整个过程有条不紊,不易出错。

三、实战解题与步骤

掌握了基本图示后,更重要的是将画图融入解题的固定流程中,形成一种肌肉记忆般的习惯。我们可以为孩子建立一个清晰的“画图解题四步法”。

画图解题四步法

一个规范的流程能帮助孩子有序地思考,避免遗漏关键信息。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在教学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四步法,可以作为我们辅导孩子时的参考框架。

我们来看一个应用这个四步法的例子:

例题:果园里有桃树80棵,梨树比桃树的2倍少15棵,梨树有多少棵?
第一步:读题圈点 圈出“桃树80棵”、“梨树”、“比”、“2倍”、“少15棵”、“梨树有多少棵?”
第二步:分析关系 这是一个倍数关系和差关系的结合,适合用线段图。桃树是标准量(1倍量)。
第三步:画图标注

1. 画一条短线段代表桃树,标注“80棵”。

2. 画一条长线段,长度大约是桃树线段的2倍,代表“桃树的2倍”。

3. 在这条长线段的末尾,截去一小段,标注“15棵”。剩下的部分,就是梨树的棵树,用“?”表示。

第四步:看图列式

看图可知,先求桃树的2倍是多少,再减去15棵。

算式:80 × 2 - 15 = 160 - 15 = 145(棵)

答:梨树有145棵。

在辅导中灵活应用

在辅导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教”这个方法,更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运用。初期,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这四个步骤,多示范几次。中期,可以尝试让孩子主导,我们只在旁边提醒和修正,比如问他“你觉得这里用什么图比较好?”“这个数字应该标在哪里?”。到了后期,就应该完全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从读题到画图再到解题的全过程。

金博教育的个性化辅导非常注重这个过程的“扶”与“放”。老师会敏锐地观察孩子在哪一步卡住了,并针对性地进行点拨。例如,如果孩子画图时逻辑混乱,说明第二步“分析关系”没做好;如果图画对了但列式错误,则需要加强第四步“看图列式”的训练。这种精准的反馈和指导,能帮助孩子真正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教会孩子画图解题,是一项极具价值的教育投入。它始于培养孩子用图思考的意识,通过鼓励涂鸦、化繁为简,让孩子乐于并敢于画图。接着,需要系统地教授孩子掌握核心的图示方法,尤其是线段图和集合图,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更关键的是,要将画图固化为一套规范的解题步骤,通过“读、析、画、算”四步法,让孩子在面对难题时有法可循,有条不紊。

这个过程,远不止是提升数学成绩那么简单。它锻炼的是孩子的可视化思维、逻辑分析能力和问题拆解能力。当孩子习惯于将一个复杂的问题,通过画图的方式变得结构清晰、关系明朗时,他们获得的将是伴随一生的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正如金博教育一直倡导的,教育的目标是“点燃”,是赋能。画图解题,就是我们递给孩子的一支火把,它不仅能照亮眼前这道数学题,更能照亮他们未来面对更广阔世界时的探索之路。

相关推荐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