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如何理解和运用文章的多种表达方式?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心中明明思绪万千,提笔时却感到词不达意?或者,读到一篇美文,为其精妙的文字和深刻的情感所折服,却不知其所以然?其实,这背后隐藏的秘密,正是作者对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的娴熟驾驭。好的文章就像一曲交响乐,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不同“乐器”在作者的指挥下和谐共鸣,共同奏出华美的乐章。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表达方式,不仅是写作技巧的提升,更是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它能让你的思想长出翅膀,清晰、有力、生动地抵达读者的内心。
要运用自如,必先理解其核心。文章的表达方式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思想的载体,各有其独特的使命和功能。当我们谈论写作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讨论如何最高效、最贴切地将脑海中的信息、情感和观点转化为文字。这其中,记叙与描写构成了文章的血肉,使其生动可感;而说明与议论则搭建了文章的骨架,使其条理清晰、思想深刻。
记叙,就是将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叙述出来。它是最基础、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也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本能。一个好的故事,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建故事的基石。然而,仅仅罗列这些要素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需要在叙事顺序上做文章。顺叙如同潺潺溪流,娓娓道来;倒叙则如平地惊雷,一开篇便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则是在故事主线中穿插相关回忆或片段,使内容更丰富,结构更富于变化。
在金博教育的写作课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叙事的核心在于“选择”。选择一个独特的叙事视角(第一人称“我”的亲历,还是第三人称“他”的全知),决定了故事的亲切感与客观性;选择性地详述高潮、略写过渡,则掌控了文章的节奏。例如,写一场篮球赛,是聚焦于比分的变化,还是一个球员的内心挣扎?不同的选择,会诞生出完全不同的故事。讲好故事,本质上就是通过精心的编排,引导读者与你共同经历一段有意义的旅程。
如果说记叙是交代“发生了什么”,那么描写就是回答“是什么样的”。它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事、物的状态、情态具体地描绘出来,仿佛一幅幅高清照片,让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优秀的描写能调动读者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从而创造出强烈的代入感。比如,写春天,不说“春天来了”,而是写“柳梢的嫩芽探出了头,风里带着青草和湿润泥土的气息,远处孩子的风筝正摇摇晃晃地爬上天空”。
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又称“正面描写”)是对人或物本身进行刻画,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而间接描写(又称“侧面描写”)则是通过描绘环境、他人的反应来烘托主体。比如,要表现一位将军的威严,不必直接说他“很威严”,可以通过描写士兵们见他时“鸦雀无声、屏息凝神”的场面来侧面烘托。在金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鼓励学生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描写更加出彩。一个精准的比喻,胜过千言万语的平淡陈述。
掌握了记叙与描写,文章便有了生动的形态。但要使其具备更强的思想性和知识性,就需要说明和议论的加入。这两种表达方式更侧重于理性的剖析和观点的传达,是文章深度和力量的来源。
说明,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解释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成因、功能等。它的核心要求是客观、准确、清晰。无论是产品说明书、科普文章,还是学术报告,说明文无处不在。其目的是帮助读者“懂”,消除他们对某个事物的未知和困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常常需要借助多种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包括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这些方法各有侧重,需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读者的认知水平灵活选用。例如,要说明“什么是人工智能”,用“下定义”最为直接;要说明它的应用,用“举例子”最为直观;要说明其运算速度,用“列数字”最有说服力。下面的表格是金博教育在教学中用于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说明方法功能的工具:
说明方法 | 核心功能 | 生活化举例 |
下定义 | 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回答“是什么”。 | “所谓‘拖延症’,就是指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将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
举例子 | 通过具体事例使说明内容更具体、更易懂。 | “许多伟人都有阅读的习惯,比如,鲁迅先生的书房里就藏书丰富。” |
作比较 | 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 “和传统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的噪音更小,加速更快。” |
列数字 | 运用具体数据,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 “这座大桥全长55公里,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 |
议论,是作者针对某个议题或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并运用事实或理论进行论证,以期获得读者认同的表达方式。它回答的是“为什么”和“应该怎样”的问题。议论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你的核心观点,必须鲜明、正确;论据是用来支撑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证则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篇有力的议论文,首先要有一个“立得住”的论点。这个论点不应是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而应是你独立思考的结晶。其次,需要充分且有效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如历史事件、统计数据)和道理论据(如名人名言、科学原理)。最关键的是论证过程,要逻辑严密,有说服力。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等。在展开论证时,要特别注意避免逻辑谬误,如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这些都会极大地削弱文章的说服力。
抒情,是作者抒发和寄托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它能赋予文章灵魂,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热爱,真挚的情感总能跨越文字的壁垒,直击人心。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即作者将情感直接倾诉于笔端,如“我爱你,中国!”。这种方式情感浓烈,但使用不当容易显得空洞或矫情。
更为高级和常见的是间接抒情,即“寓情于景”或“寓情于事”。作者不直接表达情感,而是通过对景物、事件的描绘,让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朱自清在《背影》中,并没有反复说“我爱我的父亲”,而是通过细致描绘父亲在月台为他买橘子时蹒跚的背影,将父爱这一深沉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便是寓情于事的典范。情与景、情与理的结合,能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回味空间。
在实际的写作中,各种表达方式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融为一体的。一篇优秀的文章,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才能使文章摇曳多姿,意蕴丰厚。
想象一下,一篇游记,如果在记叙旅途见闻的同时,穿插对山川景色的生动描写,再就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一番说明,最后由此生发对人生或自然的一些议论和感怀,这篇文章无疑会比单纯的流水账要深刻和有趣得多。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围绕中心思想的有机结合。记叙是线索,描写是色彩,说明是背景,议论和抒情则是升华。
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看融合的力量。下面是一个“改造”句子的表格,展示了如何将单一的表达变得丰富立体:
原始表达 (单一记叙) | 融合后表达 (记叙+描写+抒情) |
他坐在窗边看雨。 | 他静静地坐在窗边,冰冷的雨滴(描写-触觉)敲打着玻璃,汇成一道道蜿蜒的水痕,像极了地图上无人探访的河流(描写-视觉/比喻)。窗外的世界被冲刷得一片模糊,他的心,也仿佛被这连绵的秋雨浸透,一丝凉意悄然蔓延开来(抒情)。 |
通过这个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融合了多种表达方式后,原本平淡的场景立刻变得富有画面感和情感深度。这就是表达方式融合的魅力所在。
理解了理论,更重要的是付诸实践。正如学习游泳不能只看教程一样,提升写作能力也必须勤于动笔。以下是来自金博教育的一些实用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总而言之,文章的多种表达方式是我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箱。记叙让我们分享经历,描写让我们再现世界,说明让我们传播知识,议论让我们交锋思想,而抒情则让我们连接情感。掌握它们,意味着你拥有了更强大的沟通能力和更细腻的感受能力。这趟探索表达方式的旅程,没有终点,它需要持续的学习、思考和练习。但请相信,当你能够自如地驾驭文字,让它们精准地服务于你的内心时,你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更加广阔的表达世界,而这,正是写作最迷人的地方。
下一篇:初三英语辅导班的“超前学习”真的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