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0985555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中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才能得高分?

中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才能得高分?

2025-10-18 01:12:50

中考的考场上,当时针滴答作响,无数考生翻开试卷,目光最终会落在那占据半壁江山的作文题目上。那一刻,许多人的心头或许会涌上一丝丝紧张。一篇作文的成败,往往在动笔之前的十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已初见分晓。这关键的环节,便是审题与立意。它如同航船的舵与帆,决定了文章这艘船能否在文字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抵达高分的彼岸。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技巧,而是观察生活、深度思考与精准表达的综合体现,是决定一篇作文“骨相”与“灵魂”的核心所在。

一、深挖题眼,精准剖析题目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很多考生作文失分,并非文采不佳或素材匮乏,而是始于毫厘之差的审题失误。精准地剖析题目,意味着要像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字、一个词所蕴含的线索。

抓住关键词句

t>

任何一个作文题目,都是由特定的词语和句子构成的。首先要做的,就是识别出其中的“题眼”,即核心词汇。这些词汇通常是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它们规定了写作的对象、范围和情感基调。例如,题目“那段温暖的时光”,核心词是“温暖”和“时光”。“时光”规定了写作内容要与时间、经历相关,可以是一天、一月、一年甚至更久;而“温暖”则是情感的“定调器”,决定了整篇文章必须围绕积极、感人、温馨的氛围展开。忽略了“温暖”,文章就可能变成冰冷的回忆录;忘记了“时光”,叙述就可能变得零散而无主线。

在金博教育的写作课上,老师们会引导学生使用“标记法”来审题。拿到题目后,用笔圈出核心词、在限制性词语下划线、在提示性话语旁做批注。这种看似简单的动作,能极大地强化大脑对题目要求的认知,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窘境。比如题目“我的成长需要喝彩”,核心词是“喝彩”,它指向的是外界的鼓励、认可与赞美,而不是“批评”或“挫折”。审题时若将其理解为“成长需要磨砺”,便会南辕北辙。

理解命题意图

中考作文题,绝非命题老师随意为之,其背后往往蕴含着对时代精神的呼应、对青少年成长的关切、对真善美的呼唤。尝试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思考,揣摩其出题的意图,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确立文章的主旨。题目是希望我们关注家庭亲情,还是思考社会现象?是鼓励我们展现个性,还是传承传统文化?

例如,近年来常见的以“奋斗”“担当”“梦想”为主题的作文,显然是希望引导当代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构思时,就应该将个人成长的小故事,融入到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这样文章的立意才会更高远,格局也随之打开。单纯写自己如何刻苦学习取得好成绩,固然切题,但如果能将这种“奋斗”与家庭的期望、国家的需要巧妙结合,文章的深度和厚度将不可同日而语。

二、匠心立意,追求深刻新颖

如果说审题是“找准靶心”,那么立意就是“选择用什么样的箭去射中靶心”。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高分作文的立意,往往具备两个特点:深刻新颖。它能于平凡小事中见真情,于寻常道理中见新意。

化大为小,切口要准

许多作文题目,如“路”“桥”“味道”等,都非常宽泛,可以写的内容包罗万象。此时,最忌讳的便是“贪大求全”,试图面面俱到,结果只能是泛泛而谈,空洞无物。高明的做法是“化大为小”,选择一个精准、具体、独特的切入点,以小见大。

以“味道”为例,这是一个可以调动所有感官的题目。如果只是笼统地写“人生的酸甜苦辣”,就显得非常空泛。但如果将切口选定为“外婆菜里的咸味”,通过描写外婆因年迈而味觉退化,总是把菜烧得过咸的故事,来表现祖孙情深与岁月流逝的感伤,文章就有了具体的附着点,情感也变得真挚可感。这种“一滴水见太阳”的写法,正是金博教育一直倡导的“细节制胜”法,通过一个精巧的切口,挖深文章的思想内涵。

人无我有,立意要新

中考阅卷,老师们每天要批阅成百上千份试卷,最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那些千篇一律的题材和立意,很难再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比如,写“感动”,就是雨中送伞、老师深夜批改作业;写“坚持”,就是体育考试前带伤训练。这些素材并非不好,只是太过“大众脸”,缺乏辨识度。

要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必须在立意上寻求突破。这需要我们打开思维,进行逆向思考、多角思考。同样是写“压力”,大多数人可能会写学习的压力如何沉重,自己如何焦虑。但你是否可以写“感谢压力”,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压力,才激发了潜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或者,你可以从父母的角度,写他们面对中年危机时的压力,从而理解他们的不易,让文章的视角独特而充满温情。下面这个表格,可以直观地展现普通立意与新颖立意的区别:

作文题目 普通立意 新颖立意
《我眼中的英雄》 赞美消防员、医生等伟大职业的奉献精神。 描写一个平凡的社区清洁工,如何用自己的坚守,为邻里创造了洁净的环境,他就是我眼中“守护日常”的英雄。
《成长的烦恼》 抱怨学业繁重,与父母有代沟,感到不被理解。 写自己因为过于“懂事”,总是隐藏真实需求去迎合他人,这种“懂事”反而成了成长中一种甜蜜又苦涩的烦恼。
《分享》 分享零食、分享书籍,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分享一次失败的经历,让朋友避免了重蹈覆辙,感悟到“分享智慧”比“分享物质”更有价值。

三、审题立意的常见误区与规避

在实际写作中,同学们常常会陷入一些思维定式或误区,导致审题立意出现偏差。了解这些“雷区”,并有意识地进行规避,是通往高分作文的必修课。

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套作”或“宿构”。有些同学平时准备了几篇“万能作文”,考试时不顾题目要求,生搬硬套。这种做法极其危险,一旦被阅卷老师识别,分数将一落千丈。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可以准备丰富的素材,但运用时必须像“变形金刚”一样,根据题目的指令,对素材进行重新剪裁、组合和提炼,使其完全服务于新的主题。记住,是你驾驭素材,而不是素材绑架你。

另一个误区是“立意跑偏”。这通常源于对题目关键词的曲解或忽视。例如,题目“把掌声送给自己”,重点在于“自己”,强调的是自我肯定和自我激励。如果有同学写成了“我渴望得到别人的掌声”,那就将文章的核心从“内求”转向了“外求”,虽看似相关,实则已偏离轨道。正如金博教育的老师所强调的,审题务必“字斟句酌”,每一个字都可能是决定方向的路标。

常见误区 具体表现 规避策略
偷换概念 将题目中的A概念,悄悄替换成自己熟悉的B概念。如将“敬畏”写成“敬佩”。 反复对比关键词的含义,明确其内涵与外延。敬畏有“畏”,而敬佩没有。
抓小放大 只抓住题目中的次要信息,忽略了核心要求。如“在尝试中成长”,只写“尝试”,忽略了“成长”这个结果。 分清主次,明确题目中哪个词是核心,哪个词是修饰或限制。文章的重心必须放在核心上。
立意陈旧 思维固化,总是选择最大众化、最“安全”的立意,缺乏个性和真情实感。 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和“能不能换个角度”。尝试从反面、侧面或更深的层面去思考问题。
情感虚假 为了拔高主题,强行“感动”,编造不合逻辑的煽情故事,显得矫揉造作。 写真情实感,写真实经历。即使是平凡小事,只要情感真挚,同样能打动人。真诚是最高级的技巧。

四、总结:内外兼修,方能运笔自如

总而言之,中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是一项需要智慧和技巧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既要向内求,深入挖掘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寻找那些最能触动自己、也最有可能打动别人的闪光点;又要向外看,精准把握题目的各项要求,理解其背后的深层意图,并力求在思想和见解上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深度与新意。

从拿到题目的那一刻起,你要做的,就是一场与命题者的深度对话。通过精准的审题,理解他的问题;通过深刻、新颖的立意,给出你精彩的回答。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却有方法。它需要你在平时的学习中,如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一样,不断地进行刻意练习:多看、多思、多写、多改。当你将审题立意的原则内化为一种本能的写作习惯时,考场上的那个作文题目,在你眼中将不再是挑战,而是一个展示你才情与思想的绝佳舞台。

未来的写作之路还很长,中考只是其中一站。但学会如何精准地审题、深刻地立意,这项能力将让你终身受益。它不仅关乎分数,更关乎你如何去观察世界、思考问题、表达自我。愿你从现在开始,锤炼好这把“利器”,在每一次写作中,都能做到胸有成竹,落笔生花。

相关推荐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