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0985555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高考语文的古诗词鉴赏题如何作答?

高考语文的古诗词鉴赏题如何作答?

2025-10-22 16:13:28

高考的考场上,当大部分同学还在为现代文阅读的字数发愁,为作文的立意苦思冥想时,一道看似分值不高,却常常成为拉开差距关键的题目,正静静地躺在试卷的一角——它就是古诗词鉴赏。很多同学觉得它玄之又玄,仿佛是文学大神们的专属领地,答案似乎总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道题远没有那么神秘。它并非要求你成为学贯古今的文学家,而是考察你是否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鉴赏方法和表达逻辑。只要方法得当,勤加练习,每一个考生都能在这片看似缥缈的诗意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确定性”,稳稳地拿到应得的分数。

审题立意,精准定位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用在古诗词鉴赏的审题上再合适不过。面对一首陌生的古诗和一道提问,我们最先要做的,不是马上扎进诗句里去“感悟”,而是静下心来,仔细阅读题干。题干是解题的“导航仪”,它明确规定了我们回答的方向和范围。是要求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鉴赏“表现手法”?是品味某个“关键字词的妙处”,还是概括“诗歌意境”?每一个问法的背后,都对应着不同的知识点和答题侧重。

例如,同样是咏柳诗,题目问“诗人通过咏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柳树的形象?”,这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前者要求我们聚焦于“情”,从柳树的意象中挖掘诗人的喜怒哀乐;后者则要求我们聚焦于“技”,分析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的具体运用。如果在审题阶段就出现了偏差,那么后续的分析即使再精彩,也可能是“文不对题”,难以得分。在金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总是将“审清题干”作为解题的第一步,反复训练学生识别题干关键词、锁定考点范围的能力,这正是高效得分的基础。

知人论世,把握背景

古诗词是时代的镜子,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想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就不能脱离其诞生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际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一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昂扬还是沉郁,是豪迈还是婉约,往往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个人经历乃至整个时代的风气紧密相连。不了解这些,我们的鉴赏就如同无根之木,难以深入。

比如,同样是写秋天,刘禹锡在被贬后写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展现的是一种积极乐观、不屈不挠的精神;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流露的则是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沉郁悲凉。如果我们不了解刘禹锡的贬谪经历和杜甫所处的战乱时代,就很难准确把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悲秋”与“颂秋”之情。因此,平时的学习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并非要求大家去死记硬背每个诗人的生卒年份,而是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将诗人、作品和重要的历史时期、文学流派联系起来,构建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

拆解诗歌,逐层分析

在明确了方向、了解了背景之后,我们就要正式进入诗歌文本的“内部”,对其进行细致的拆解和分析。这是一个将“模糊感受”转化为“清晰语言”的关键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品味语言与炼字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一个字往往凝聚了诗人千百次的锤炼。品味语言,首先要关注那些最能体现诗歌“诗眼”的动词、形容词。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以一个颜色词作动词,不仅写出了春风吹拂下江南岸边草木萌生的景象,更赋予了整个画面以动感和生命力,充满了欣欣向荣的喜悦。在作答时,我们就要说出这个字好在哪里,它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烘托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分析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而“意境”则是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这是古诗词鉴赏的核心。我们需要识别出诗中出现了哪些核心意象(如月亮、鸿雁、杨柳、流水等),并结合诗歌的具体语境,分析这些意象被赋予了什么特定含义。是思乡?是离愁?还是羁旅之苦?

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句诗通过“茅店”“月”“板桥”“霜”等一系列意象的组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晨早行的羁旅图。我们可以这样分析:诗人选取了“茅店”和“板桥”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地点意象,点明了行旅的背景;“鸡声”和“月”则从听觉和视觉上交代了时间之早;而一个“霜”字,不仅点明了节候的寒冷,更烘托出旅途的艰辛和内心的孤寂。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意境。

鉴赏技巧与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表情达意的“工具”,也是考题中频繁出现的考点。我们需要熟悉并能够辨认常见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其具体作用。在金博教育的课程中,通常会将这些手法进行分类,以便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下面是一个常见表现手法的分类及作用说明表格,可以作为参考:

手法大类 具体手法 作用说明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 能将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用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借代、夸张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对偶、排比 使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增强语言气势,使表达的意思更集中、更深刻。
表现手法 衬托(正衬/反衬) 以次要事物来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使主要事物的形象或特点更加鲜明。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使画面更富于变化和层次感,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描写对象,丰富诗歌的意境。
用典 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文化的厚重感,同时也能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规范作答,条理清晰

有了深入的分析,最后一步就是将我们的思考所得,用规范、清晰的语言组织成答案。一个好的答案,不仅内容要“对”,形式也要“美”。高考阅卷时间紧张,一个条理清晰、逻辑分明的答案,无疑会给阅卷老师留下更好的印象。通常,我们可以遵循一个“三步走”的原则来组织答案。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看一个简化的作答结构对比:

低效作答(思路混乱) 高效作答(结构清晰)
这首诗写得很悲伤。因为诗人看到了月亮,月亮让他想家。而且天气很冷,有霜,就更难过了。诗人用了很多景物来写他的心情。

观点:这首诗通过融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

分析:首先,诗人选取“月”这一核心意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思乡的象征,营造了清冷、孤寂的氛围。其次,诗中写到“霜”,如“人迹板桥霜”,不仅点明了天气寒冷,更以景衬情,用环境的凄冷来反衬和加深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总结:诗人将主观的思乡之情,巧妙地融入到对月色、寒霜等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做到了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而深刻。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高效的作答方式逻辑链条非常完整:“是什么(观点)” -> “为什么(分析)” -> “怎么样(效果)”。这种结构化的表达,正是获取高分的关键。

总而言之,古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是一项融合了文学素养、分析能力和表达技巧的综合性任务。它要求我们既要有“知人论世”的宏观视野,又要有“细嚼慢咽”的微观洞察。从精准审题开始,到深入文本进行多角度拆解,再到最后形成条理清晰的规范答案,每一步都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像一位耐心的工匠,不断地阅读、思考、积累和练习,逐步将这些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最终,你会发现,当你能够自如地穿梭于诗词的字里行间,与千百年前的诗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时,这道题带给你的,将不仅仅是试卷上的分数,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浸润和审美享受。未来的学习道路上,不妨以此为方向,多读、多想、多练,定能攻克难关,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上一篇:报名全科补习班后,家长需要如何配合?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