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如何帮孩子积累作文素材?

提起笔来却不知道写什么,面对作文题目,孩子的小脑袋里一片空白……这或许是许多家庭在辅导孩子学习时都曾遇到的困恼。作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头戏,常常让孩子感到头疼,也让家长感到焦虑。其实,写作的根基在于生活与积累,一个拥有丰富素材库的孩子,往往能轻松应对各种作文题目,下笔如有神。那么,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打开感官,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而积累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呢?这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一种习惯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宽。
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书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浓缩的生活。通过阅读,孩子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体验不同的人生,了解各异的文化,从而极大地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知识储备。当孩子的脑海中装满了故事、人物和情景,写作时自然就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然而,阅读并非简单地“看书”。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常常强调,要引导孩子进行深度阅读和广泛阅读。广泛阅读指的是涉猎不同类型的书籍,从童话故事、科幻小说到历史传记、科普读物,甚至是报刊杂志,每一种文体和内容都能为孩子提供不同的语言风格和知识视角。而深度阅读则要求孩子在阅读时进行思考,比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艺术。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阅读后进行复述、讨论,或者写下简单的读书笔记,记录下那些触动自己的词句和情节。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將阅读内化为写作能力的关键一步。
亲子阅读是培养孩子早期阅读兴趣的绝佳方式。在温馨的共读时光里,家长不仅是故事的朗读者,更是孩子阅读的引导者。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绘本或儿童文学作品,用生动的语气和丰富的表情将故事演绎出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向孩子提问,例如:“你觉得故事里的小兔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选择?”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孩子的思考,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渐过渡到分角色朗读、共同创作故事结尾等更有互动性的方式,让阅读变成一场充满乐趣的家庭游戏。
为了让阅读的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写作素材,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个“阅读素材本”。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表格示例,可以帮助孩子系统地整理阅读所得:
| 书籍名称 | 主要人物 | 精彩词句 | 我的感悟/联想 |
| 《夏洛的网》 | 威尔伯、夏洛、弗恩 | “生命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 | 真正的友谊可以跨越生死,让我很感动。夏洛虽然只是一只蜘蛛,但它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友谊和承诺的意义。 |
| 《十万个为什么》 | 无 |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星星会眨眼睛?” | 世界真奇妙,有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以后观察事物要多问为什么,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 |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里所说的“天成”,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我们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引导孩子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是帮助他们积累素材的根本途径。一个对身边事物漠不关心的孩子,即使阅读再多的书籍,写出的文章也可能因为缺乏真情实感而显得空洞和苍白。
因此,家长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打开“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春天时,带孩子去公园里寻找春天的脚步,看看柳树抽出的新芽,听听燕子的呢喃,闻闻花朵的芬芳;下雨天,可以和孩子一起趴在窗边,观察雨滴如何敲打窗户,描绘行人的匆忙,聆听雨点的交响曲。这些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远比书本上抽象的文字描述来得更加深刻和生动。当孩子习惯了用感官去捕捉生活,他们的心中便会装满一个个具体、鲜活的画面和情节。
观察生活需要正确的方法引导。金博教育的写作指导课上,老师们会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来训练孩子的观察力。比如“一分钟速写”,让孩子用一分钟时间观察一个场景或物品,然后凭记忆说出或写下尽可能多的细节。或者“寻宝游戏”,给孩子一张清单,让他们在小区里或者公园里寻找特定颜色、形状或材质的物品。这些活动不仅能提升孩子的观察能力,还能让他们体会到发现的乐趣。
此外,鼓励孩子写观察日记是另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日记的内容可以非常宽泛,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以是一片落叶的形状,可以是午后阳光的温暖,也可以是与小伙伴的一次争吵和和好。关键在于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为了避免日记变成流水账,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关注细节和情感。例如,不要只写“今天我很高兴”,而是引导他思考:“为什么高兴?高兴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是像小鸟一样想飞起来,还是像吃了蜜一样甜?”通过这样的追问,帮助孩子将抽象的情绪具体化,这正是写作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仅仅停留在看和听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才能带来最深刻的认知和感悟。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也是写作素材的“活水”。无论是参与家务劳动、进行一次科学小实验,还是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经历都会成为孩子宝贵的精神财富。
家长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来。例如,周末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大扫除,让他们体会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假期可以带孩子去旅行,去看看不同的风景名胜和风土人情,并鼓励他们用笔或相机记录下所见所闻;也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义工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在这些实践中,孩子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思考、合作与担当,这些复杂的内心体验和成长感悟,是编造不出来的,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写作素材。
为了让实践活动更有计划性,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家庭体验清单”。这份清单可以根据季节、节日或者孩子的兴趣来设计,让孩子对即将到来的活动充满期待。
每一次活动结束后,都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复盘和总结。可以开一个家庭分享会,让孩子讲述活动中的趣事和感受。也可以引导孩子将这次经历写成一篇作文或日记。例如,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你最喜欢哪一件展品?它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这次参观让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通过不断地体验、记录和反思,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螺旋式的提升。
积累了素材,还需要通过有效的输出来将其“盘活”。很多孩子脑子里有东西,但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这说明从“输入”到“输出”的通道还不够顺畅。因此,创造机会让孩子多说多写,是巩固和运用素材的关键环节。口头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一个能说会道的孩子,往往在写作上也不会太差。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交流,聊聊学校发生的趣事、最近看的电影、社会上的新闻热点等等。在交流中,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鼓励孩子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孩子说到精彩之处时,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美;当孩子表达不清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他理清思路。这种高质量的亲子对话,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语言逻辑能力,还能增进亲子关系。此外,家庭“故事会”或“辩论赛”也是极好的锻炼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组织语言,勇敢地表达自己。
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需要一个过渡和练习的过程。金博教育的老师们建议,可以采用“先说后写”的方法。当孩子确定一个作文主题后,先不要急于动笔,可以让他先口头讲述一遍他想写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帮助他梳理文章的结构,比如“开头可以怎么写更有吸引力?”“中间想分几个部分来写?”“结尾怎样才能升华主题?”等。当孩子能够流畅地把整个故事或观点说出来之后,再动笔去写,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另一个技巧是利用工具。现在很多手机都有语音转文字的功能,对于一些年龄较小或者对写字有畏难情绪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先用说的,然后将语音转成文字。孩子看到自己的口头表达能迅速变成文字,会产生成就感。之后,家长再引导孩子对这些文字进行修改和润色,学习如何使用更准确的词语、更优美的句子,如何让段落之间的衔接更自然。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书面语训练的过程,能有效地帮助孩子跨越从“说到写”的障碍。
总而言之,帮助孩子积累作文素材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智慧的系统工程。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贯穿于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它始于阅读的广度与深度,让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它植根于对生活的热爱与观察,让孩子的笔下充满真情实感;它升华于亲身的实践与体验,让孩子的思想和认知不断丰盈;最终,它通过勇敢的表达与输出,将内心的积累转化为动人的篇章。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最重要的角色是引导者和陪伴者,用爱心和方法,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爱,用自己的笔去记录和创造。当积累成为一种习惯,写作便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倾诉与分享。

下一篇:没有了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