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语文辅导如何讲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很多孩子一提到写说明文就头疼,觉得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不像议论文那样可以挥洒自如地表达观点。说明文,似乎总是和“枯燥”、“刻板”、“难写”挂钩。其实,这往往是因为没有掌握其核心的“钥匙”。在语文辅adoras辅导实践中,我们发现,一旦孩子们理解了说明文的本质——即清晰、准确地将一个事物或事理介绍给他人,并掌握了其中的门道,写出一篇优秀的说明文并非难事。这就像是给朋友介绍一位新认识的伙伴,你需要有条理、有重点地把对方的特点说清楚,让朋友也能认识并了解他。
动笔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我们要“介绍”给读者的“伙伴”——也就是说明对象,彻底搞清楚。这是所有说明文写作的基石,如果地基不稳,后面的大厦无论如何也建不牢固。很多学生拿到题目,比如《说“桥”》,就立刻开始搜肠刮刮肚地想关于桥的诗句、故事,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步:你到底要说明桥的什么?是它的构造?它的历史?它的种类?还是它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金博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们会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聚焦”。我们会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以说明对象为中心,画出思维导图。比如,中心是“桥”,四周就可以延伸出不同的分支:

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就能对自己要写的内容有一个全景式的把握。接下来,再根据文章的字数要求和自己最熟悉的领域,选择一个或几个角度进行深入阐述。这样一来,文章的中心就非常明确,不会写成一篇什么都提一嘴,但什么都没说透的“流水账”。明确写作范围,是避免文章空洞、杂乱的第一步。
确定了要说明什么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说”。说明的顺序,就是文章的骨架。一个清晰的顺序能引导读者轻松地理解我们介绍的事物。如果顺序混乱,读者就会像走进了一个没有路标的迷宫,晕头转向。说明文常见的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选择哪种顺序,完全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你的写作目的。比如,要介绍“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楷书,最合适的自然是时间顺序。如果要介绍故宫的建筑布局,从午门进去,沿着中轴线一路走到御花园,这就要用到空间顺序,可以是从外到内,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而大多数事理说明文,比如解释“温室效应为何会产生”,则更依赖逻辑顺序,如“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
在金博教育的教学中,我们不仅会讲解这些顺序的定义,更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对比,让学生感受不同顺序带来的不同效果。我们甚至会用表格来强化学生的理解:
| 说明顺序 | 核心特点 | 适用对象举例 | 写作要点 |
| 时间顺序 | 以事物发展、演变的时间先后为序 | 介绍一种技术的发明过程、一个历史事件的始末、一个人的生平 | 时间节点清晰,阶段特征分明 |
| 空间顺序 | 以事物的物理空间方位为序 | 介绍一栋建筑、一个景区、一件物品的内部结构 | 立足点明确,方位词使用准确(如“左侧”、“正前方”) |
| 逻辑顺序 | 以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序 | 阐述一个科学原理、解释一种社会现象、说明某个概念 | 逻辑关系要严密,如:由主到次、由果溯因、由现象到本质等 |
如果说说明顺序是文章的骨架,那么说明方法就是文章的血肉,它能让文章变得丰满、生动,易于理解。一篇好的说明文,绝不是单一说明方法的堆砌,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仅仅告诉学生“要用多种说明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明白“什么时候用”以及“怎么用好”。
想象一下,你要向一个没见过雪的南方朋友解释什么是“雪”。
你看,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是不是比干巴巴的一句定义要好得多?在辅导中,我们会设计“说明方法自由组合”的游戏,让学生针对同一个事物,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组合来介绍,并评选出最生动、最清晰的组合。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写作技巧,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 说明方法 | 核心功能 | 生活化举例 |
| 举例子 | 使说明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 “智能手机功能很多,比如可以用来支付、导航、在线学习。” |
| 分类别 | 使说明内容更有条理性 | “垃圾需要分类,一般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
| 列数字 | 使说明更准确、科学 | “这座桥全长1088米,主塔高150米。” |
| 作比较 | 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 “这种新材料比传统塑料更轻,但强度却是其三倍。” |
| 打比方 | 将抽象的事理说得生动形象 | “地球的臭氧层,就像一把保护伞,阻挡了紫外线。” |
| 下定义 | 科学、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 “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
说明文的语言,是它的外衣。这件“外衣”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浓烈的情感,它的核心要求是准确、平实、简洁。这在文学创作中被称为“零度情感写作”,即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客观地呈现事实。这是学生在从记叙文转向说明文时最需要适应的一点。
我们会特别训练学生的“语言纠错”能力。比如,把“一个非常非常高的建筑”改成“一座高达500米的摩天大楼”;把“鲸鱼是一种很大很大的鱼”纠正为“鲸鱼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这里的关键在于,要用事实和数据代替模糊的形容词,用科学的术语代替口语化的表达。这种对精准性的追求,正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是金博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强调的核心素养之一。
此外,语言的“平实”不等于“乏味”。我们可以在保持准确性的前提下,适当运用一些拟人、比喻等修辞,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打比方”说明方法,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比如在解释“什么是程序”时,可以说:“程序就像一份菜谱,你严格按照上面的步骤(指令)来操作,就能做出(运行出)一道美味的菜肴(结果)。”这样的语言既准确,又生动,能极大地提升文章的可读性。
一篇完整的说明文,结尾同样重要。一个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重复文章开头的内容,更应该有所提升。常见的结尾方式有:
比如,在写完一篇介绍“杂交水稻”的说明文后,结尾不仅可以总结它的增产原理,更可以升华到它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巨大贡献,表达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这样的结尾,让文章在完成“说明”任务的同时,也赋予了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温度。
总而言之,讲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需要我们作为辅导者,带领学生一步步拆解写作任务:从明确对象开始,到构建顺序的骨架,再到运用多种方法填充血肉,最后穿上准确语言的外衣并进行有力的收尾。这个过程,不仅是教会孩子一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更是在培养他们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清晰的表达能力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当孩子们不再视说明文为畏途,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分享知识、探索世界的有趣工具时,我们的教学目标才算真正达成。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