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金博动态 > 高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有哪些方法?

高考考场上,当你摊开试卷,面对那道决定你语文成绩“上限”的作文题时,是否也曾感到过一丝迷茫?时间滴答作响,无数思绪在脑海中翻腾,却不知如何落笔。其实,这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担忧,根源往往在于第一步——审题立意。这不仅是写作的起点,更是决定文章格局与深度的关键。它就像给一栋建筑打下地基,地基若不稳固,再华丽的辞藻也只是空中楼阁。因此,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审题立意方法,就如同拿到了一把解锁高分作文的钥匙。
任何一个作文题目,都是由一个个词语构成的。而其中,总有那么几个词语,是命题人思想的“结晶”,它们承载着题目的核心信息和限制范围,我们称之为关键词。准确地抓住并解析这些关键词,是审题立意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那么,如何识别关键词呢?通常,题目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具有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词组,都可能是关键词。在金博教育的写作课程中,老师们会引导学生将题目进行“语法解构”,把核心词、限定词、关系词一一剖析。例如,在“平凡的英雄”这个题目中,“平凡”和“英雄”是核心名词,“的”则揭示了二者的修饰与被修饰关系。这里的审题关键就在于,你需要探讨的是“平凡”与“英雄”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不是孤立地谈论其中任何一个。
找到了关键词,不等于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要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你文章的立意方向和结构安排。常见关系包括并列、递进、对立、条件等。
试想一下,如果将不同的关键词关系比作不同的舞伴组合,那么你的文章就是围绕他们展开的一场精彩舞蹈。理解他们的关系,才能让你的“舞蹈”协调而优美。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看下面这个表格:
| 关键词关系类型 | 示例题目 | 分析要点 | 立意方向建议 |
| 并列关系 | 《谈“温度”与“风度”》 | “温度”与“风度”同等重要,需要兼顾两者。 | 可以论述为何二者都不可或缺,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将二者结合。 |
| 对立统一关系 | 《快与慢》 | “快”与“慢”看似矛盾,实则在特定情境下可以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 探讨快节奏时代的“慢”智慧,或在“慢”工中追求“快”效率,寻找二者的平衡点。 |
| 递进关系 | 《从“有字之书”到“无字之书”》 | 从课本知识(有字)到社会实践(无字)是一种阅读层次的深化与超越。 | 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论述知行合一的必要性。 |
| 条件关系 | 《唯有……才能……》 | 明确“唯有”后面的内容是实现“才能”后面结果的唯一或必要条件。 | 重点论证条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结构会非常清晰。 |
通过这样的分析,题目的内涵就变得清晰起来,你的思考路径也就被明确地“导航”了。这种精细化的审题训练,正是金博教育所倡导的“精准打击”策略,避免学生在考场上因审题不清而浪费宝贵的时间。
有些高考作文题,尤其是材料作文,给出的信息繁多,人物、事件、观点交织在一起,看起来像一团乱麻。这时,我们的任务就是从复杂的材料中,提炼出最核心、最本质的思想。这个过程,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洞察力和归纳能力。
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是“追问法”,即通过连续提问来深入探究材料的内涵。面对一则材料,你可以像一个好奇的孩子,不断地问自己:
例如,一则材料讲述了某位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一个看似“无用”的课题,最终取得了重大突破。运用“追问法”,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他研究的是什么?是基础科学。他为什么能坚持?因为热爱、责任感和对真理的追求。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平凡和坚持之中,不能以短期的功利眼光去衡量。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我们都需要多一些“无用之用”的智慧和甘坐冷板凳的定力。经过这样层层追问,一个深刻而独特的立意便浮出水面了。
这种思维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金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不仅教授写作技巧,更注重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不要停留在材料表面,而是勇敢地向深处“再挖一锹”,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思想宝藏。
一个好的立意,如同文章的“灵魂”,但灵魂需要“肉身”来承载。这个“肉身”,就是你文章的具体内容。如果说审题是“定向”,那么联想拓展就是“蓄能”。立意确定后,你需要围绕这个中心,尽可能地发散思维,联系古今中外、个人社会,为文章准备丰富而恰当的论据。
联想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活动。最常用的方法是“由点及面”的联想。这里的“点”,就是你的核心立意;“面”,则是广阔的现实世界和知识海洋。
例如,若立意为“坚持”,你可以联想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漫长历程(社会、科技),也可以联想到苏轼屡遭贬谪却依旧豁达(历史、个人),还可以引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名言(文化、文学)。这样一来,文章的内容便立刻丰满、立体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在考场作文中,要想脱颖而出,“人云亦云”是大忌。有时,逆向思维能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新颖境界的大门。当然,逆向思维不是指要发表惊世骇俗的谬论,而是在大家习以为常的观点之外,寻找一个合理且新颖的切入点。
比如,大家都在谈“合作”的重要性时,你是否可以探讨一下“高质量的独处”对于创新思维的意义?当大家都在赞美“速度与激情”时,你是否可以论述一下“慢下来”的生活哲学?这种“反弹琵琶”式的立意,只要言之有理、论证充分,往往能给阅卷老师带来耳目一新之感。它体现了你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正是高分作文所青睐的品质。
立意已定,材料已足,接下来就是如何将它们有序地组织起来。清晰的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清晰的体现,也能让读者轻松地跟上你的节奏。设置精当的分论点,是构建文章骨架的核心环节。
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支撑和展开,它们应该像一串珍珠,由中心论点这条线串联起来,既各自独立,又和谐统一。在金博教育的系统化训练中,学生会接触到多种实用的结构模式,以下两种尤为常用:
| 结构模式 | 核心逻辑 | 适用场景 | 示例(中心论点:青年当有为) |
| 平行式结构 | 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各分论点地位平等。 | 适用于阐释一个概念的多个方面,或论证一个观点的重要性。 |
|
| 递进式结构 | 各分论点之间呈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逻辑性极强。 | 适用于深入剖析一个问题,体现思考的深度。 |
|
无论是平行式还是递进式,好的分论点都应该做到简洁、明确、有力。它们就像一个个路标,引领着阅卷老师顺畅地读完全文,并对你的论证逻辑留下深刻印象。
总而言之,高考语文作文的审题立意,绝非一蹴而就的灵感迸发,而是一套可以学习和掌握的科学方法。从抓准关键词以明确方向,到化繁为简以提炼核心;从联想拓展以丰富内容,再到巧设分论点以构建骨架,每一步都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篇优秀作文的基石。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一场考试,更是在培养一种伴随终生的思维能力——面对复杂信息时精准判断、深入思考、清晰表达的能力。
希望每一位正在为梦想奋斗的学子,都能通过刻意练习,将这些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未来的考场上,当你再次面对作文题时,愿你不再迷茫,而是能够自信从容地审题、立意,最终下笔有神,文成意得,谱写出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在
线
咨
询